不语禅|八大山人的水仙:佛手拈花禅意生
发表时间:2023-02-06 15:51:17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      来源作者:江西美术出版社



图 1.《安晚册》之十九《水仙》

二十二开   纸本墨笔

纵 31.8 厘米   横 27.9 厘米

日本泉屋博古馆藏《八大山人全集》第 2 册第 336 页

 

      这幅《水仙》(图1)创作于1694年,八大山人时年69岁。

      看到这幅水仙,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像一只佛手,曼妙优雅,禅意盎然。

      朱良志先生在《八大山人研究》中盛赞八大山人的水仙极有特色,无论在造型、风味是还笔墨的处理上,与中国绘画史上的同类作品都有不同。

      首先是造型优雅。中国绘画史上的水仙图,多画水仙一丛,如仇英的水仙图,而八大山人的水仙仅取一枝。这幅《水仙》,单茎由下而上,横空而来,姿态优柔婉转,分而为数片花叶,花叶呈盘旋之态,或短或长,曼妙展开,轻轻地托起一朵水仙花,水仙或含蕊待放,或奇花初发,优雅婉转,仪态万方地伸展出她的身姿。叶和花,像在微风中轻轻地舞动,左顾右盼,参差呼应。水仙的叶片微微地张开,成了手形,从叶片中伸出的花朵,如从指间举出,而开放的花朵,迎风微笑,灿烂而艳灼,如同向人示意。

      其次是用墨精妙。八大山人画水仙,不单为水仙绘影绘形,更是写出水仙的神韵。像这棵水仙,以湿墨勾出叶片的轮廓,再以干墨轻擦,以显现出阴阳向背的态势。

      八大山人的笔墨运用真是出神入化,干墨不枯,厚度显现,腴润而不焦躁;湿笔不滑,笔迹清晰,沉着而不涣漫。

      人们不禁诧异,这又不是油画,八大山人仅凭一支毛笔和一笼烟墨,怎么就能把水仙叶子的不同受光面的感觉和印象画了出来,怎么就把水仙叶子的厚度与骨力也画了出来,让人高呼过瘾,惊叹不已。

      最后是神韵隽永。八大山人的水仙,清丽出尘,绰约简逸,虽然没有卓尔不群的体态,却有亲切和平的姿容,花叶摩挲间,如有笑意;参差错落中,好像是仙人指路。石涛极为推崇八大和八大的艺术,曾为八大山人的《水仙图》题过一首诗:

金枝玉叶老遗民,笔墨精研迥出尘。

兴到写花如戏影,眼空兜率是前身。

      八大山人的水仙画极富禅意禅味。画得很好,不是好在画得像水仙,而是在画得像人的手,一朵花在两个手指中间溢出来。

      八大山人在画面的左上方画一个“个相如吃”的画押。(图 2)人们看着这枝水仙,就很容易想起禅宗那则“拈花一笑”的著名故事。一天,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,向众弟子说法布道。有人献给释迦牟尼一束花。佛祖拈起这束花,久久不说话,只是向大家示意。众人大惑不解,只有他的大弟子迦叶微微一笑。这个佛祖拈花、迦叶微笑的故事,在禅门《人天眼目》《无门关》《五灯会元》《广灯录》等均有记载,内容大体相同。朱良志先生认为,虽然这则故事可能是禅门捏造的,但它表达了禅宗最重要的思想: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,见性成佛,直指人心。


 图 2.“个相如吃”

     

据说,“拈花一笑”里的那枝“花”,是一枝金色波罗花,而八大山人却别出心裁、出人意料地换上一枝水仙来述说这个故事,同样让人开悟、让人着迷。

      八大山人的水仙是不言的,不语的,花却自然呈现,自会解说,以心传心,直指人心。八大山人的《水仙》是要让人从那种习惯的、知识的、理性的藩篱中解脱出来,让人通过心去领会这个世界,让事物本来的光明重现,照亮我们的心灵。

      八大山人画的每一朵小花都是一个圆满的世界,画的每一条小鱼都在真心对话。八大山人的笔下,花在活泼泼地自然呈现,鸟在静默默地呆呆冥想,观画的人敞开心灵来直面这个世界、领悟这个世界。

      这就是八大艺术,这就是中国艺术。中国艺术、中国绘画蕴含的生命感悟太丰富了。八大绘画的这种艺术观念正有禅宗的基本理念,正是他 30 多年的禅门心得所在。

 

《不语禅:八大山人的艺术和他的时代》

姚亚平 著

     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艺术大师,他的人生跌宕起伏,他的艺术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笔墨艺术的内涵,具有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意义。

      本书通过对八大山人生平和艺术的生动解读,揭示其创作中的文化特征、人生态度和禅学思想等深刻内涵,给读者打开更为温厚博大的文化之门,让读者理解和热爱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。同时,通过对八大山人的时代家世、人生遭遇、思想特征的解读,做到既由画来看人,又从人来品画,从而在对作品的赏析中呈现出更为清晰生动的八大山人形象:一个身陷污泥、卑微无名的人却一生都做着一个清洁的梦。

技术支持: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